疼痛的分類

按疼痛發生的緩急分為兩種

  • 急性痛:突然發生,有明確的開始時間,持續時間較短,以數分鐘、數小時或數天之內居多。一般不超過3個月;
  • 慢性痛:疼痛持續3個月以上,具有持續性、頑固性和反復性的特點。

 

按疼痛程度分為四種:

  • 微度痛:似痛非痛,常無其他感覺複合出現;
  • 輕度痛:疼痛程度輕微,範圍局限,能正常生活,睡眠不受干擾;
  • 重度痛,疼痛明顯、較重,合併痛反應,如心跳加快、血壓升高,睡眠受干擾;
  • 劇度痛:疼痛劇烈,不能忍受,睡眠受到嚴重干擾,可伴有自主神經紊亂或被動體位。

這四種疼痛程度的區分並不十分嚴格,通常只是患者的個人感受而已。

 

按疼痛起始部位及傳導途徑

可區分為以下六種:

  1. 皮膚痛,疼痛刺激來自體表,多因皮膚黏膜受損而引起。其特點為“雙重痛覺”,即受到刺激後立即出現定位明確的尖銳刺痛和1〜2秒之後出現的定位不明確的燒灼痛;
  2. 軀體痛(是指肌肉、腱、筋膜和關節等深部組織引起的疼痛)。由於這些組織的神經分佈有差異,因而對疼痛刺激的敏感性也不同,其中以骨膜的神經末梢分佈最密,痛覺最敏感。機械和化學性刺激均可引起軀體痛,肌肉缺血是引起軀體痛的主要原因;
  3. 內臟痛是因內臟器官受到機械性牽拉、擴張、痙攣、炎症、化學性刺激等引起。其發生緩慢而持久,疼痛性質多為鈍痛、燒灼痛或絞痛,定位常不明確;
  4. 牽涉痛內臟痛常伴有牽涉痛,即內臟器官疾病引起疼痛的同時在體表某部位也發生痛感。牽涉痛與病變的內臟有一定的解剖相關性,如心絞痛可牽涉至左肩和左前臂內側,膽囊疼痛可牽涉至右肩,胰腺疼痛可牽涉至左腰背部等;
  5. 假性痛指去除病變部位後仍感到相應部位疼痛,如截肢病人仍感到已不存在的肢體疼痛。其發生可能與病變部位去除前的疼痛刺激在大腦皮質形成興奮灶的後遺影響有關;
  6. 神經痛為神經受損所致,表現為劇烈的灼痛和酸痛。

 

按疼痛產生的機制

可分為四類﹕

  • 感覺性疼痛、神經性疼痛、心理性疼痛、混合型疼痛。

 

按疼痛性質分為鈍痛和銳痛與其它疼痛

  • 鈍痛:包括酸痛、脹痛、悶痛等;
  • 銳痛:包括刺痛、切割痛、灼痛、絞痛、撕裂樣痛、爆裂樣痛等;
  • 其他疼痛:如跳痛、壓榨樣痛、牽拉樣痛等;

按疼痛部位可分為:頭痛、胸痛、腹痛、腰背痛、骨痛、關節痛、肌肉痛等,另外還有癌性。

 

按人體各個功能系統區分

疼痛有以下幾種:

神經系統疼痛心血管系統疼痛血液系統疼痛呼吸系統疼痛消化系統疼痛內分泌系統疼痛泌尿系統疼痛運動系統疼痛免疫系統疼痛和心理性疼痛等。

 

按受累的神經分類

1. 周圍神經痛:可分為軀體神經痛和自主神經痛。

(i) 軀體神經痛:由軀體神經介導的疼痛。表現為局部痛或放射痛,多為表淺痛;

(ii) 自主神經痛:由交感神經介導的疼痛,又稱交感神經痛。表現為擴散痛或牽涉痛,多為深部痛。疼痛彌散、不具體、難以忍受。天氣變化、冷或熱、強光、噪音等各種外界刺激和本身的情緒激動均可加重疼痛程度。痛區內有廣泛的壓痛,可合併有血管運動(皮膚顏色和溫度)、腺體分泌、營養障礙的表現。臨床典型的自主神經痛為灼性神經痛。雷諾病、紅斑性肢痛、各種內臟痛、閉塞性脈管炎等,均在不同程度上屬於自主神經痛;

2. 中樞神經痛:指脊髓、腦幹、丘腦、大腦皮層等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導致痛覺傳導通路受損所產生的疼痛。典型病例為丘腦痛,多因腦血管疾病後丘腦受損所致,表現為病變對側肢體自發的、彌散的、難以忍受的、持續性或陣發性加劇的灼痛或鑽痛,可波及整個半身,各種外界刺激、內臟刺激、情緒變化都可誘發或加重疼痛程度,神經阻滯不能緩解其疼痛。

 

按疼痛發生的解剖部位分類

可分為頭痛、頜面痛、頸項痛、肩痛、上肢痛、胸痛、腹痛、腰背痛、盆腔痛、下肢痛、足痛、會陰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