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對癌性疼痛的認識

中醫古代文獻對癌雖然沒有明確,系統的論述,但歷代醫著中已有「瘤」及「癌」的記載。例如肝癌屬「肝積」,甲狀腺癌屬「石癭」等。癌性疼痛在古代醫籍中最經典的論述有《黃帝內經》:「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的描述,與晚期肺癌的患者極其相似;唐代《千金方》﹕「食噎者﹐食無多少,惟胸中苦塞,常痛不得喘息」,是對食道癌疼痛的描述;《證治要訣》云﹕「脾積在胃脘﹐大如覆杯﹐痞塞不通,背痛心痛」,是對肝癌疼痛的描述。又如《肘後備急方》:「治痤暴症,腹中有物如石,痛如刺,晝夜啼呼,不治之,百日死」,說明癌痛難忍以致病人「晝夜啼呼」,對患者的生存品質影響較大。可見中醫早在古代就對癌性疼痛有認識,為後世研究癌性疼痛奠定了理論基礎。

  1. 中醫對於癌性疼痛病因病機的認識

《內經》指出,「積」乃氣滯血瘀津聚而成,與痰的關係密切。外感傷寒,內傷七情,經絡不通,瘀血內停,津液停聚而為積證;寒氣上犯,血液瘀滯,髒氣不行,津液凝聚,痰阻為積證;飲食不節,起居無常,絡傷血溢,瘀血與津液、痰濕凝聚成積。可見,痰瘀互結,日久成積,血瘀津停,痰瘀搏結是腫瘤病機的基礎。中醫學將癌症所致的疼痛稱為「癌瘤痛」,是指癌瘤侵犯經絡致機體某部位的疼痛。癌痛的病機可概括為氣滯血瘀痰濕蘊結癌毒內蘊正虛毒戀等四個方面 。

1.1 氣滯血瘀

「氣滯」泛指一切氣機鬱滯之證,影響血的運行,最終導致氣血運行失調,氣機逆亂,血脈瘀滯。《外科正宗》云﹕「憂鬱傷肝,思慮傷脾……致經絡痞憊,聚結成核……日後腫如堆粟,或如覆碗,色紫氣穢,漸漸潰爛,深者如岩穴,高者若泛蓮,疼痛連心” ,論述了乳癌疼痛的病因及臨床表現。《金匱勾玄六鬱》曰﹕「鬱者,結聚而不得發越也。當升者不得升,當降者不得降,當變化者不得變化也。」《醫學正傳·鬱證》說:“丹溪曰﹕氣血沖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鬱,百病生焉。其證有六:曰氣郁、曰濕鬱、曰熱鬱、曰痰鬱、曰血鬱、曰食鬱。」長期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劇烈的精神創傷,超出了生理活動所能調節的正常範圍,造成七情太過或不及均可引起體內氣血運行失常情志不遂,氣機鬱結,久則導致氣滯血瘀,化生癌毒,引發癌腫,日久則導致各種癌痛的發生。

1.2 痰濕蘊結

古代醫家早有「百病多因痰作祟」「怪病當屬於痰」之論。飲食不節、勞倦內傷、七情內傷等因素影響脾、肺、肝、腎等臟腑功能,引起水濕內盛、阻遏氣機、血行不暢而發癌痛。痰瘀是主要病理因素,二者因果為患。朱丹溪曰﹕「凡人上中下有塊者多是痰。」痰濕凝聚是癌腫的本質特徵之一。如《丹溪心法》云﹕「痰因氣滯而聚,既聚則礙其路,道不得運,故痛作也」「有濕鬱而周身走痛,或關節間痛」。痰瘀相互影響而致痛,且有疼痛固定不移的特點。瘀血癌毒蘊結既是癌腫的本質特徵,又是癌痛基本病機之一。

1.3 癌毒內蘊

熱邪侵襲機體,痰濕、瘀血等與其結合,久積體內,釀而為毒,經絡、臟腑氣機受阻導致癌腫發生。熱毒鬱結日久,耗傷機體正氣,正氣虧虛,不能托毒外出,導致熱毒積聚不去,發為癌腫。火毒之邪易傷津耗液,瘀滯於經脈,不通則痛。由於外感六淫邪毒、內傷七情、飲食勞倦等各種病因長期作用於機體,使臟腑失調,阻滯經絡,氣血陰陽失和,痰濁瘀血內生,客邪留滯,積聚日久,邪盛變生「癌毒」。「癌毒」與痰瘀互為孳生,相互搏結,從而引發癌腫。癌腫為有形之邪,滯氣礙血或癌毒直接侵犯經絡,耗傷正氣,皆可導致劇烈、持久的癌痛。

1.4 正虛毒戀

癌病患者後期正氣虛虧、臟腑功能紊亂,各種致病因素乘虛而入,耗傷正氣,氣血不足,陰陽虛損,致癌毒更加猖獗,癌腫迅速增大,疼痛日益加劇。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曰﹕「積聚由陰陽不和,臟腑虛弱,受於風邪,搏受於臟腑之氣所為也。」又如明代李中梓在《醫宗必讀》中提到﹕「大抵氣血虧損,,複因悲思憂恚,則脾胃皆傷,血液漸耗,鬱氣而生痰……噎塞所成也。」這些都說明正氣虧虛、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是癌毒發生的內在因素,也是痰瘀等病理因素導致癌痛發生的前提條件。

  1. 中醫對於癌性疼痛治療的認識

2.1 中醫內治法

癌性疼痛亦屬於疼痛範圍,對於疼痛的治療,中醫素有「通則不痛」之說,但我們臨床上又不能局限於狹義的「通」法,正如葉天士所謂「通字需究其氣血陰陽”」。屬於氣滯血瘀者,活血化瘀行氣即所謂通,可以在血府逐瘀湯基礎上酌情加入疏肝之品,如香附、郁金、枳殼、薄荷等;屬於痰瘀互結者,化痰去瘀,軟堅散結即所謂通,可以在千金葦莖湯基礎上加健脾之品,如陳皮、半夏、薏苡仁、豬苓、茯苓等;屬於癌毒內蘊者,清熱解毒即所謂通,可以在如意金黃散基礎上加入燥濕之品,如黃芩、黃連、黃柏、半枝蓮、白花蛇舌草、蚤休等;屬於正氣虧虛者,補益即所謂通,可以在八珍湯基礎上酌加補腎之品,如熟地、杜仲、補骨脂等。

2.2 中醫外治法

外治之法亦有經典描述﹕「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醫學源流論》亦云﹕「使藥性從皮膚入腠理,通經活絡,較之服藥尤有力,此至妙之法也。」我國現存第一部外科專著《劉涓子鬼遺方》上還有「薄」「貼」「薄貼」等名稱的記載。葛洪《肘後方》、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王燾《外台秘要》以及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所載的醫療方法都涉及了中藥外治療法。中藥外治療法是臨床上最常用、最方便的中醫外治法之一。其方法一般是將鮮藥搗爛,或將幹藥研成細末,以水、酒、醋、蜜、麻油、凡士林等勾兌,直接塗敷於患處或穴位上,利用經絡「內屬臟腑、外絡肢節、溝通表裡、貫穿上下」的作用,既可治療局部病變,還可通過外敷達到治療全身性疾病的目的,可見中醫外治之法應用已久,如今隨著中醫技術的進步及現代醫學的發展,中醫外治法臨床上已經取得重要進展,其優勢也日趨明顯,尤其對於腫瘤癌性疼痛的患者。

中醫外治法治療癌性疼痛的藥物大多為活血化瘀、行氣止痛類。中藥外用直接作用於患處,並通過透皮吸收,使局部藥物濃度明顯高於其他部位,作用較為直接,直達病所,直接發揮藥效,作用較強。歷經漫長歲月的臨床驗證,外治法治療範圍廣泛,療效穩定,用藥安全,使用簡便,深受醫患歡迎和認可。

2.3 情志療法

癌症患者大多伴有恐懼、焦慮、絕望等心理,這些情諸對任何鎮痛藥物的治療效果均有負面的影響。因此對癌症患者的情志護理和精神支持極為重要。而中醫理論在對情志病證的治療方面源遠流長,如《黃帝內經》採用祝說病由,開導勸慰和情志相勝、以情勝情的方法治療。祝由療法出自《素問·穢精變氣論》,是醫生根據患者的客觀表現對其祝說病之由來,分析病情,使患者改變不良的心理狀態,調整紊亂的氣機,從而治癒疾病。而此法更適應癌性疼痛的患者,通過對情志的疏導,使病人能正確認識疾病,敢於面對疾病,最終方可戰勝病魔,如《靈樞·師傳》云﹕「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雖有無道之人,惡有不聽者乎?」此外,我們應告訴病人坦然面對疾病,從醫學的角度提出保持心神寧靜,思想清靜,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云﹕「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由此可以看出,有時情志疏導往往能起到藥物所達不到的療效。

  1. 結語

對於癌性疼痛的認識及治療,現代醫學有自己的優勢,治療效果快,服用方便,但患者依從性差,長期服用副作用大,依賴性強,而中醫整體觀認為形神合一,通過辨證論治,運用中醫內治、外治治療癌性疼痛,能起到現代醫學達不到的作用。癌性痛是癌症晚期患者的主要症狀,使癌症患者的身體和心靈都處於極度的痛苦之中。癌症的突然診斷、對死亡的恐懼,會給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使患者產生恐懼、抑鬱、失眠等不良反應,對疼痛的敏感度增加,所以對癌性疼痛的患者進行情志疏導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結果,從而使其治療更系統、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