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 : 狹義指疼痛; 廣義上理解為不舒服的感覺, 如局部疼痛、不適、 噁心、 胸悶、 情緒不穩等。“不通則痛“常被理解為中醫對疼痛的發病機制。確實如此,經絡氣血的不暢通,是導致臨床許多疼痛的共同機制,但不是唯一機制。中醫有關疼痛的發病機制其實很複雜,至少有以下幾類:
“通” 是指暢通, 無阻塞, 具體表現氣血運行足、臟腑升降好、 經絡溝通暢。 沒有堵塞, 可以穿過; 有路到達; 連接;傳達。 通過(從一端到另一端或從一側到另一側, 穿過) 、 通暢(運動無阻) 、 通徹(貫通) 、 通行(在交通線上通過) 。 “不通則痛” 指風寒濕、 瘀血、 痰濁等阻塞脈絡或飲食阻滯六腑, 導致氣血運行受阻、 臟腑升降失調、 經絡溝通閉塞而引起的疼痛或不適。 包括氣滯痛、 血瘀痛、 痰食痛、 寒痹痛、 行痹痛、 著痹痛等。
“榮” 即興盛, 榮華, 是指營養、 潤養、 濡養充足,又通“容” , 指臉上的神情和氣色, 容光(臉上的光彩) , 再通“營” ,養分、 有機體從外界吸取需要的物質來維持生長發育等生命活動的物質, 具體表現氣血足, 供養(氧) 充足的意思。 “不榮則痛” 就是指因營養、 潤養、 濡養不充分或血液迴圈不好, 導致供養(氧) 不足而導致的局部或全身的疼痛或不舒服的感覺。 包括氣虛疼痛、 血虛疼痛、 氣血兩虛疼痛、 腎虛疼痛等。
“鬆” 跟緊相對, 指鬆散(輕鬆舒緩) 、 鬆弛(不緊張) 、 鬆快(輕鬆愉快) , 局部舒鬆、 全身輕鬆、 心情愉快,《內經素問・ 生氣通天論篇》 有“濕熱不攘, 大筋短……短為拘”。“不鬆則痛”指局部或全身肌痙攣、 情緒緊張或低落等引起的疼痛或不適, 如肝鬱脅痛。
“順” 跟逆相對, 指向著同一方向, 順暢(順利通暢, 沒有阻礙) ; 使方向一致, 使有條理次序。 “不順則痛” 則指經絡流注阻礙或臟腑氣機升降失常, 次序紊亂, 不能很好地行使順暢職能而引起的疼痛或不適。《內經素問・ 厥論篇》 “少陽厥逆, 機關不利,機關不利者, 腰不可以行, 項不可以顧”、“手太陽厥逆, 耳聾泣出,項不可以顧, 腰不可以俯仰” 如“骨錯縫、 筋出槽”。
“動”跟靜相對, 動作(全身或局部的活動與行動) 、運動(體育活動) 。 “不動則痛” 指缺乏必需的運動和活動或運動和活動不便或運動和活動時間不足, 不能很好地鍛煉身體、 排泄廢物, 導致機體疼痛或不適。
“正” 跟歪相對, 指垂直或符合一般規律, 正常(符合一般規律或情況) 、 正確(符合事實、 道理或某種公認的標準) 。 “不正”是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