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手」的激痛點針刺療法

「媽媽手」的正式醫學名稱為「狹窄性肌腱滑膜炎」。它是手背橈側(拇指側)的支持帶出現增厚,壓迫到其下方的伸拇短肌及外展拇長肌的肌腱和滑膜,引起管道的狹窄、管道兩端的肌腱及滑膜發炎腫脹,嚴重時肌腱的滑動受限,或造成粘連。

媽媽手」是如何形成的?

「媽媽手」常見於中年婦女或生產過後之婦女,大多與日常生活中不正確用力,或是反覆用力過度有關,如洗衣服、扭毛巾等。而準媽媽們因懷孕末期賀爾蒙的改變,滑囊及關節本身就容易產生輕微的炎症反應,此時,只要稍有施力不當,如抱小嬰兒時手腕過度彎曲、大拇指過度外展等,便容易患上「媽媽手」。  

然而,「媽媽手」並非媽媽的專利,若爸爸照顧嬰兒,也容易得此一病症。其他行業中,如果工作中需要長時間重複使用拇指施力者,也可能得到此症。例如:長時間打字的職業、長期握筆的文字工作者、單手端著沉重餐盤的服務生、把書本上架的圖書館員工、常使用手機的「拇指族」,都有可能患上這種病。

媽媽手」有哪些臨床表現?

「媽媽手」的早期預報訊號—彈響指。

很多年輕白領的腱鞘炎都是日積月累後產生的,日常若不細心觀察,很容易當成一般性的疲勞忽視治療。成天被電腦、手機、平板包圍的人群患腱鞘炎的機率相對大些,應該學會識別其早期症狀。

發病早期,疼痛往往只在拇指用力時出現。這種炎症的早期,手指還會局部硬結,屈指不便。嚴重時患指可產生彈響或握拳困難,特別是拇指和食指會出現屈而難伸或伸而難屈的現象,並在橈骨莖突處(腕部)有疼痛、壓痛。因此,建議年輕人一旦發現手指不靈活時,應適當休息並及早就醫,千萬別等到出現明顯的損傷,再徹底「病休」。 

 主要症狀:大拇指近手腕處出現持續疼痛及腫脹,甚至無法使力。一旦發生粘連,會出現緊繃的感覺,大拇指活動時會被“卡住”,甚至可觸摸到凸起的腫塊。 

媽媽手」如何診斷?

  1. 有腕關節勞損史,如見於包裝工、木工等。
  2. 症狀:腕部橈側疼痛、乏力,前臂下1/3橈背側疼痛、腫脹,腕關節伸屈活動時疼痛加重。
  3. 體征:

壓痛:在橈側腕長、腕短伸肌與拇長展肌和拇短伸肌在前臂背側中、下1/3處有明顯壓痛,按壓患處而屈伸腕關節時可聽到發音。

握拳尺偏試驗陽性: 把拇指緊握在其他四指內,手腕偏向小指側,橈骨莖突處出現劇烈疼痛。 

如何鑒別媽媽手」?

容易與「媽媽手」出現類似症狀的疾病有:

  1. 手腕關節之退化性關節炎
  2. 手腕月狀骨病變
  3. 腕隧道症候群
  4. 頸部神經壓迫

媽媽手」如何針刺治療?

輕者局部熱敷或減少活動後症狀即可自行痊癒。發病急而活動即疼痛者應行腕關節制動,可用紙板固定腕關節包括拇指,三角巾懸吊患肢。 

病變部位很可能位於前臂前臂橈側伸肌群。主要有橈側腕伸長肌、橈側腕伸短肌、拇長展肌和拇短伸肌。由於這些肌肉上的激痛點的形成,是引起「媽媽手」症狀的主要原因,因此滅活這些肌肉中的激痛點是治療媽媽手的關鍵。